一、傳統建築
台中張家祖廟
張家祖廟,位於臺中市西屯區協和里安和路111號(舊名下七張犁),原是祖籍福建汀州府寧化石村的馬堂張氏後裔所建的祠堂。
張家祖廟於日治時期(明治37年)興建,二戰以後,歷經幾次大修,現存的臺中張家祖廟坐西朝東,是一座兩進兩廊四護龍的四合院祠宇建築。
祖廟前有寬廣的前埕及半月形的門口塘,建築格局與中部地區的傳統民居似,建築本體以中軸線左右作法各有不同最具特色。
三開間的前廳與正廳,均用柱廊形式,柱廊內,左右次間為紅磚斗仔砌牆體,前廳紅磚牆上開八卦三櫺竹節窗,窗外框以磚雕構成,兩邊圖案及雕法各有明顯差異。
正廳紅磚牆上開直櫺木窗,形式較前廳簡單。廳堂室內大木結構多用硬山櫚檁,只有兩廳的前檐廊及左右牆廊有雕刻及彩繪的抬樑結構。
屋頂全為硬山形式,兩廳及內外護龍的院門屋頂都有彎曲起翹的燕尾脊。
張家祖廟因三川殿屋瓦塌陷,臺中市政府為維護珍貴文化資產於85年2月進行修護工程,於87年4月竣工.....以上摘錄於台中古蹟導覽
由前埕觀望張家祖廟,隨即進入左外護龍,走廊右側有一古井及抽水機,尚有張氏後裔居住,所以就退出轉由左護龍進入。
前廳三川殿採用柱廊形式,柱廊內左右次間為紅磚斗仔砌牆體,牆上開八卦三櫺竹節窗,窗外框以磚雕構成。
由廚房後門至後院土埆厝,是從半月池裡挖出來的泥土和著土埆的材料(稻殼、黑糖、熟糯米)所建造而的。
正廳裡面祭祀張氏共同的祖先,但因祖先來台時間順序不一,所以祖先牌位都沒有寫在一起,只有同支的才會寫在一起。
正廳的紅磚牆上則開直櫺木窗,形式簡潔。廳堂室內大木結構多用硬山擱檁,屋頂全為硬山形式。
由廚房至後院,原本的竹林(前魚池,後果子指前有半月池、後有竹林)己變成花園了。
右外護龍的茅草屋,左、右外護龍整建前均為茅草屋,是給佃農住的,整建後僅保留此間。
過水廊是正廳和內護龍間的天井,下雨時不用撐傘也可以通行,過水廊的位置較高,外面低,裡面高,下面是鵝卵石,上面是紅色磚。
前廳柱角為龍生九子中的饕餮音ㄊㄠ ㄊㄧㄝˋ,因貪吃犯錯,向天發誓爾後寧可自食其腳,也不敢貪食,警惕後人不可兇惡貪食。
交趾陶上左為三國演義喬國老白露寺相婿,弄假成真劉備智得美眷,要後人學其智慧及忠心、勇氣(趙子龍);上右為林沖被設局白虎堂而夜奔,教後人要有智慧不要輕易動怒,做事情要謹慎。
二、傳統工藝
美濃油紙傘
由來:
油紙傘為高雄美濃特有的客家文化象徵之一。
油紙傘在客家人的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,除了實用性的遮風避雨用途外,更是一種帶有寓意。
是一種吉祥的象徵,因為客家話的「油紙」,諧音為「有子」,也就是有子嗣的意思;所以客家的男孩在 16 歲成年禮時,父母會贈與一對紙傘,而「傘」字中有四個人,又代表人丁興旺,傘型又是中國最圓
滿的圓形,所以在女兒出嫁時,父母也會贈與一對紙傘,預祝百子千孫。
製作材料&過程:
美濃油紙傘傘骨所使用的竹材,大部分來自台灣南投竹山、埔里以及高雄旗山所初慘的孟宗竹。由於孟宗竹間應有彈性,不易折斷,故傘骨的製作多以孟宗竹為主,製作前將孟宗竹浸泡於水中一個月去糖分。之後曬乾竹材以防蟲蛀,經過踞竹、削成傘骨,在製作傘頭、傘柄,鑽孔穿線組合。傘骨結構完成之後,再上膠裱紙修邊、上柿子油、曝曬、繪畫、裝傘柄、固定傘頭、川內線等步驟之後,方始完成。
在油紙傘上繪畫的程序,要在傘面貼等完畢之後,為上桐油之前繪畫。
在傘面作畫與一般紙面做畫最大不同之處為,傘面非平面、非方形,繪圖的面向為360度的圓形,高度從傘頭向下傾斜。
特色:
美濃紙傘的特色之一吉為傘面繪製的各種圖畫。較早期的傘面圖畫類型為,蘭花(高潔)、牡丹花(富貴)、梅花(堅忍)等代表特殊意涵的花卉,或配上蝴蝶、鳥類代表雙宿雙飛的隱喻。或者為山水風景圖,描繪高山、流水的景色,或有文人於溪邊垂釣或於涼亭內吟詩。



三、傳統工藝
臺灣廟宇石雕藝術
台灣自明末清初以來,廟宇石雕工藝的發展與境內大小各類寺廟建築及移民
社會、經濟、文化有密切的關係。
材料種類:
(一)花崗石
台灣本島並沒有出產花崗石,所以早期運用在廟宇中的花崗石雕刻多為明清時期
來往福建與台灣的船隻所使用在船運上的壓艙石,因其材質較為堅硬,較不易雕
刻,所以無法雕刻較精細的雕刻,在種類繁多的石材中,花崗石的硬度高、吸水
率低,且具有高度抗風化的特色,產地區域的不同,使得花崗石的結晶顆粒大小
也略有不同,色澤也有些許差異,所以常會將不同產地的花崗石冠上產地的名
稱,或者依其顏色差異等命名。例如產於福建泉州的花崗石稱泉州白石。
(二)青斗石
青斗石也稱作「青石」,多產於福建惠安地區一帶,色澤呈青綠色,質地堅硬、
結構細膩、不易風化,多用在精雕細琢處,所以青斗石多用在廟前石獅、龍柱等。
(三)觀音山石
觀音山石屬於安山岩的一種,因產地在觀音山一帶地區,所以稱為觀音山石,
其石材質地堅硬且具有延展性,可以表現細膩的表現雕刻的線條,很適合當做雕
刻材料使用,也因其材料的特殊性,使當時廟宇新做石雕大量使用觀音山石,使
得石作雕刻風格短時間內產生巨大的轉變,從樸實轉變為極盡繁複華麗。這種風
格一直盛行到臺灣光復以後,因此裝飾華麗、技法繁複的觀音山石雕,便成為當
代傳統石雕的主要風格。
雕刻工法:
(一) 立體雕(圓雕、六面雕)
一種實體形象的雕刻法,在石材四周圍皆加以雕刻,且有時會有立體鏤空的技法
出現,像是寺廟裡面常出現的雕花柱、石獅都為此類型。
(二) 刻透鏤(透雕、漏雕、內枝外葉法)
這種技法多在表現刻畫圖樣的層次豐富性,通常會採用多層次立體的表現,且會
利用鏤空的方式使得作品的層次感更加鮮明,通常會出現在石窗或有些堵也會使
用。
(三) 深浮雕(剔地起突)
雕刻物體浮凸於石材表面,主要是將圖案保留住,在施作時剔除圖案以外的背景
部份,使得雕刻物體浮出表面,藉由此種方式表達出多層次的構圖,和邊框的「壓
地隱起」法比較,可以明白兩者的異同。由於並沒有鑿空,跟「內枝外葉」法有
所不同。此種雕刻技法多用於牆堵上(龍虎堵、麒麟堵)。
(四) 淺浮雕(壓地隱起)
將圖案以外的部分稍微向下鑿除,使得圖案本身更加突顯於畫面上,但與邊框還
是保持同一平面,並未太凸出。
(五) 刻沉花(陰刻、水磨沉花)
主要施作方式為將線條部份雕鑿出來,其餘的部份則保持原樣不加以雕飾,使得
整個石雕作品呈現平面的狀態,因其雕刻方式有如刻印章時的「陰刻」技法,所
以稱之為陰刻。
(六) 平雕(平花)
主要施作方式為將圖案以外的部分向下稍微鑿平,圖樣的部份則保持平面的狀
態,有如雕刻印章的「陽刻」雕刻法。
雕刻題材:植物、動物、天象、神話人物、文字、器物
總結:
台灣廟宇的藝術當然不只有石雕,但因為台灣氣候環境的因素,木雕或其他材質
容易因時間久遠而損壞,石雕因此變成最能保存的材料,傳統石雕在台灣的歷史
並不長久,許多匠師都是師承大陸來台的師父,但隨著傳統工藝的沒落,後繼無
人的現象也出現在傳統石雕的領域,當然台灣還是有很多精采的石雕作品,如三
峽的清水祖師廟等等。